簡體  |  繁體
新闻资讯1
新闻资讯1

公共夜讀氛圍:以何營造,何以流行?

發表日期:2016-10-10


近日,壹則“80後”山西礦工轉型創辦24小時書吧的新聞在網上頻頻轉發。有人評論,打造壹個徹夜明燈的夜讀空間,有了承載壹份執著的理想、壹種新生活方式的使命與意義。


16-2.jpg


從北京的三聯韜奮24小時書店、上海嘉定的“我嘉書房”,到安徽合肥的“悅·書房”、山西的“喜閱書吧”,公共夜讀空間已成為城市夜生活多元化姿態的壹種。“呈現出思考的魅力,畢竟,人的思想在夜間最空靈、最敏銳。”家住北京海澱、喜歡泡書店“夜場”的青年教師王樂說。


人文情懷多過商業理性


如今,無論是24小時書店還是通宵圖書館都已不再是新鮮事物,從起初壹家、兩家的形單影只,到當下漸成時尚的流行趨勢,夜讀氛圍漸漸彌漫延伸到了幾大城市的重要街區。但並非每壹家書店或圖書館都能熬過“夜場”寂寥的挑戰,壹些漸漸偃旗息鼓關門大吉,另壹些則披荊斬棘挺了過來,真正融入壹座城市的夜生活,成為壹批讀者的夜間精神棲息地。


在國外,夜間公共讀書空間由來已久,其中絕大多數都與高校有著密切聯系,因夜讀習慣多數盛行在大學生群體中。在英國,高達九成的大學圖書館都是全年無休(聖誕夜除外),而且不僅面向學生,當地市民只要辦理臨時借閱證也可進入圖書館並享受24小時閱讀。與此不同,我國夜間公共閱讀空間的起點並不是高校,而是書店——2014年4月23日,位於北京東城區美術館東街的北京三聯韜奮書店經重新裝修布局,正式掛牌營業成為24小時書店。


“壹座城市的智慧,需要用閱讀點亮。”如同廣告語般上口的這句話,是三聯韜奮24小時書店工作人員何琳琳的口頭禪,“並非所有的書店都能運作‘夜場’,我們是第壹個吃螃蟹的,但不是隨便壹家書店都能效仿得來,螃蟹並不好消化。”何琳琳笑言。

在大眾眼裏,三聯有著老牌出版機構的溫和底氣,而其24小時營業的方式曾在業界樹立標桿,甚至被讀者和媒體評價為“人文情懷多過商業理性”。3年過去,從壹家發展到兩家,三聯的溫和底氣越發十足。


夜讀需天時地利人和


寒雪不減夜讀熱。2月21日,北京迎來2017年初春的第壹場雪,當晚11點,記者到三聯韜奮24小時書店海澱分店探訪,原以為會有無人問津或讀者零星的尷尬場面,但到了門口,透過窗戶就看見店內有不少讀者。走進書店大略壹數,人數在40人以上,而方便讀者閱讀的書桌座位已無剩余。“很正常。”面對記者驚訝的表情,工作人員解釋道,跨年最為熱鬧,夏秋天氣暖、人氣旺,“最難熬的是淩晨2點至4點,但也不會是空無壹人。雪天蠻有意境,適合夜讀。”


每個24小時書店或夜間圖書館在運營之初,都會由於新鮮而吸引大量遊客光顧。“開業的壹段時間確實挺好,但我們更要看長久表現。”何琳琳總結規律,“總會出現壹個高潮,之後就進入平穩期。平穩期正是我們希望看到的,這個期間的數據更客觀,客流量也更有參考價值。”


三聯的“夜場”為何能成功?“經常會有壹些嘗試24小時營業的書店在陷入經營困難時找我們取經。”三聯韜奮書店相關負責人王玉坦言,開設24小時書店除了懷有熱情之外,更重要的是前期的選址與細致入微地做好讀者市場調查。“大數據時代,我們要拿數據說話。”


何琳琳補充說,三聯韜奮24小時書店有壹批固定的讀者群,總店附近有中國美術館、人藝實驗劇場等文化場所,毗鄰王府井商圈,並引入了雕刻時光咖啡店,滿足了讀者的文化休閑消費體驗;分店位於海澱高校圈及高新技術企業所在樓宇群,大學生和白領成為龐大的目標讀者群。“天時地利人和,氣場也對路。”


科技拓展閱讀疆界


壹個成功的24小時書店或圖書館還應具備哪些條件?不得不提臺灣的誠品書店。早在上個世紀,誠品書店就領先全球開創了24小時夜讀空間的運營模式,如今在臺灣,不只是書店,公共圖書館也壹樣可以通宵。


作為全臺首個24小時不打烊的公共圖書館,新北市立圖書館新總館壹開放便受到市民熱捧。“夜間的人員配置不到白天的1/10,但運行同樣高效,這離不開科技的支撐。”負責該圖書館運行系統及相關軟硬件設計的神通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協理陳原森坦言,現代圖書館不只強調館藏,也應將其作為知識中心強化數字科技服務。


“夜覓書香,是何等雅事。而技術保障是營造溫馨夜讀氛圍的前提。”新北市立圖書館館長唐連成介紹,該圖書館采用全自動化自助取書系統,並將自動化倉儲概念運用於圖書館讀者服務。“從圖書館的軟件系統到全館RFID自助借還書設備,再到空間座位的管理系統、24小時自助取書區,全面實現了自動化。”


新北的自動化夜間圖書館致力於成為圖書館界的“誠品”。“圖書館不應只是傳統藏書庫,而要成為家中大書房,過去圖書館的開放時間是朝九晚五,如今,全天候服務是大勢所趨。”在陳原森看來,公共圖書館的未來是智慧型圖書館,“科技幫助我們打破空間與時間的界限,讓閱讀這壹文化體驗活動更加個性化、自由化、多元化。”


讓書香氤氳小城市


33歲的王宇琦曾在煤炭企業工作10年,如今已是6家24小時書吧的創始人。談起自己的轉型,王宇琦說,很有意義,要為更多小城市點燃壹盞閱讀的燈。


2015年,王宇琦離開煤礦,在山西晉城這個三線城市創辦了壹家24小時營業的“喜閱書吧”。“開書店是我從小的夢想,也想給女兒壹個充滿書香氣息的成長環境。”王宇琦說,有朋友勸他,現在電子閱讀時代,實體書店經營都不好,開書店不賺錢,但他還是堅持自己的想法。


資金不夠,他想到了眾籌,晉城市“喜閱書吧”總投資150萬元左右,其中約70萬元來自眾籌。經過壹年多的發展,“喜閱書吧”在晉城、運城、大同、陽泉等地開起了連鎖分店,其中4家在營業,2家正在裝修。


據王宇琦介紹,團隊現有14名管理人員,5名核心人員中有3人曾在煤礦企業工作。每個店以他們為發起方,占20%至40%的股份,再在當地找小額投資人做股東,這樣的好處是書店剛開業就有了核心的四五十個忠實粉絲,他們會不遺余力地宣傳。


談起“喜閱書吧”與眾不同之處,王宇琦總結了三點:隨意拆閱、無最低消費、買書與當當網同價。“從今年4月開始,我們賣的圖書將與當當網同價,大概是六五折,幾乎不賺錢。”王宇琦說,他們只是掙服務費,例如壹年交納1099元成為會員後,就可以在更加舒適的會員區閱讀,全年飲品免費,不限次借書等,還能定期參與書吧組織的壹系列讀書沙龍、培訓、觀影等活動。


雖然優質服務吸引了不少市民,但利潤不高。王宇琦坦言,正在營業的4家書吧中,3家盈利,壹家虧本。“雖然盈利不高,但我會把它當作自己的事業做下去。我們看好閱讀領域,看好文化產業。書吧引領新的生活方式,我們要在小城市為大家點燃24小時閱讀的燈。”王宇琦說。


來自:中國文化